目录
文学艺术
1979—1999年中国民族声乐理论研究回顾周燕;蔡盼;1-4
电影:在虚构和真实之间——以马克·费罗为中心的讨论王慜;5-8
中国藏族题材电影中的生态书写探究李之文;9-12
试析铁凝小说创作中女性意识的演变余米慧;13-16
宋诗词中的挪用演化现象剖析荆曼;17-20
从文学作品看中国女性意识发展的影响因素——以《伤逝》和《我的前半生》为例马宁宁;21-24
成人读者赋予动物形象的理解与寄托——以《格林童话》为例郭一洁;杨兰;25-28
语言文化
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语言水平和语言态度研究——以壮族为例林琳;陈莹;29-32
事件框架下英德动词的异同分析陆仕廷;33-36
杨宪益《离骚》译本的译者行为批评分析李苑;吴晶晶;37-40
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倾城之恋》中成语英译研究胡娜;程雨潇;41-44
基于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的卫礼贤和闵福德《易经》翻译对比研究刘禹杉;45-48
汉语“是”字句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表达常雅文;海丽恰姆·买买提;49-52
法语谚语中的文化分析马默含;李淑君;53-56
传媒文化
江苏省“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新媒体平台服务现状与分析姚丹;张琴;韩伟萍;57-61
媒介融合视阈下胶东红色文化的传播策略研究郭亚奇;62-65
“Z世代”群体网络流行语传播力研究戴仁卿;刘彬;66-69
历史文化
四十年“左联”研究情况流变新见——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为例张文望;王明霞;高毓坤;杨雨辰;李可;70-73
澳门赵氏家族源流事迹稽考及赵家大屋修复活化对策建议赵强;74-80
《诗经》的诗学象似性研究——以许氏译本为例翁静琳;81-84
唐山电力工业遗产初探——以中国水泥工业博物馆为例刘艳伟;85-88
中医学术史上的四大地方中医医学流派比较研究邹善样;哈志强;王珠;宋慧婷;邓罗英;刘丹;黄湘;江琴;余良忠;89-93+106
《山右谳狱记》初考张慧婷;94-97
文化产业
中医科普游戏化的思考与探索——以本草灵兰录的开发设计为例延菁峪;刘端畅;王晨瑾;98-101
用户体验视角下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研究韩红磊;102-106
新时期基层文化场馆活动开展的几点思考佘晓峰;107-110
近十年来智慧图书馆环境下的数字资源一体化服务研究综述成丽霞;111-114
高校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策略探析——基于“2021年广东省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金牌活动评比”案例分析黄娟;115-118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与唐代滕王阁的品牌联合传播彭志红;董佳琪;119-123
盲盒营销理念对文创产品的现实意义探究——以瑶绣文创开发为例邓文彦;周炜凯;严晓君;洪卫烈;124-128
民俗文化
现代殡葬仪式的变革及样例任俊圣;129-133
壮族花图腾崇拜的文化释义黄珍瑶;134-137
基于乡村文化振兴的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究刘定定;138-140+190
文化与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德育工作的路径研究李玉冰;141-144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班级管理的路径探究郝梓旭;于阳;冯彦博;145-148
后疫情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生命文化育人工作创新研究万菁娟;149-152
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传播路径程康慧宁;张晓宇;153-156
非遗传承创新视域下文创设计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丁静;157-160
新时代大学生海洋文化意识的提升路径研究崔永元;161-164
文化交流
红色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机理研究昌盛;贺毅夫;165-168
中西礼仪文化差异之我见杨维炜;169-172
智媒时代讲好广西红色故事的实践探索张宇璇;梁戈里;173-176
文化论苑
“微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的困境与优化路径顾佳敏;177-181
现代文化核心下的文化边缘张千雨;182-185
以传统耕读文化促进城市家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邹懿蝶;何錦;黄巍巍;186-190
试论新时代地方红色资源的“生动教材化”余道年;191-194
广西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关联性研究罗惠琳;邓任洲;韦静玲;谭紫艺;赵诗婷;195-198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约稿函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