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文学艺术
施绍莘咏花曲研究荀超;1-5
英式幽默的跨文化传达——英剧《神探夏洛克》艺术特征浅析封宏砚;6-10
《古舟子咏》韵律、主题及写作手法赏析陈菁;11-14
《仲夏夜之梦》和《牡丹亭》的比较分析陈思璇;15-18+55
刍议太宰治中期作品中“生”的希望体现——以《女生徒》与《斜阳》为例詹子乂;19-22
奥尔巴赫《摹仿论》——用文字再现现实张小波;23-26
语言文化
浅谈老派上海话的魅力黄炜;27-30
韩国高中汉语教材中名量词的对比分析研究吕宁;31-34
浅谈“员”字李福员;35-38
英汉双语派生词构成对比研究李亚楠;叶琳;39-42
从《月下独酌》两个英译本看诗词翻译徐楚涵;43-46
后脱贫时代民族地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三元多维”可持续模式探析——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李梦潇;王丹;代林秀;李颖;姚丹;47-50
浅谈维吾尔语关系形容词杨柳;荆学飞;51-55
传媒文化
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相结合的高等教育类图书出版融合创新策略研究王羽佳;56-59
大学生数字身份的构建甘泉;刘柯;甘露;60-64
“学案体”的始末考析——由“儒林列传”到“学术史”武雪婷;65-68
历史文化
北方游牧民族南迁研究综述何亭丽;69-72
晚清以降山西文化名人的学术研究与出版探微——以张瑞玑为例韩玉峰;73-76
石刻文献传播与传承中华美学精神的意义探究江朝辉;高媛;77-80
论古代西域诗在新时代传播的意义胡壮壮;81-84
孔子仁学思想探析王雪;刘文英;85-88
文化产业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路径研究史学峰;89-92
文化产业
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现状与对策分析王丽芬;93-96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贸易及高质量发展的策略分析袁幹;97-100
乡村振兴背景下河洛文化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探析任莹;董子安;101-104
基于文化建设的图书馆员个人知识管理策略康楷;105-108
沉浸式元素产业的研究与发展管理陈冠旭;赵远宁;仲柏霖;王飞;蓝小离;109-112
基于地方书画资源的通渭文化旅游发展研究祁智斌;113-116+133
无锡梅村二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研究李珊姗;117-120
民俗文化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的发掘及传播研究崔潇月;121-124
论民族记忆“躯体化”的表征——以土家族撒叶儿嗬、哭嫁为例张澜;125-128
壮族“三月三”传统节日文化的开发路径创新研究范桂松;徐婧文;129-133
文化与教育
甘肃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析霍芳霞;刘彩虹;杨喜梅;134-137
师范专业认证下的“双导师制”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曹淑芹;马玉霞;张秀玲;138-141
“U-G-S”教师教育模式下顶岗实习的协调联动机制探析——基于肇庆学院(D县)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的调查梁玉玲;刘瑞棉;142-145
传统文化视角下数学与生活的平衡廖文婧;146-149
新时代教师自主发展的文化内涵、路向与实现策略研究张玲蕊;史仁民;150-154
试论当代红色歌曲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发挥吴浠含;155-158
文化交流
论融媒体语境下红色文化传播策略的新走向——以红安县为例张龙;秦敏;159-164+174
中日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再生设计比较研究李王婷;165-168
现代美国文学中的“黄河文化”李雅婷;丁宁;潘静怡;汪竞;林科余;南宫梅芳;169-174
文化论苑
试论审美视域中的工匠精神徐章燕;175-177+182
革命文化自信培育研究孙耀胜;丁瑜;178-182
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方向研究柯统佳;183-186
论新时代赣南苏区精神的弘扬与传承邱丽红;刘仁和;187-190
诠释学翻译理论研究刘瑶;191-194
基于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文献可视化分析任婷;周平;195-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