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文学艺术
杨家埠年画艺术风格在儿童阅读绘本中的创新应用杨同壮;陈照国;1-4
早期美国华裔女作家的文化身份探微林思丞;5-8
城市影像视域中多元的南京形象建构——基于电视剧、电影和纪录片的考察王馨怡;滕颖;陈默;臧迦楠;9-12
试论李贽散文的语言风格郝艳燕;13-16
林译小说研究计量可视化分析(2000—2021)陈欣然;17-21
传统戏曲艺术对舞台剧人物塑造的积极效应刘丹旻;22-25
语言文化
大连与苏州的日文语言景观招牌的差异比较——以店名中的日语招牌为中心陈倩如;26-31
方言与标准语交汇下的汉英新语发展趋势预测宋莹莹;宋瑶珂;詹晓雯;马雪松;32-35+84
试论关联理论视域下的语言交际与认知张冠男;36-39
从操纵理论看政治话语英译的省略现象及其原因——以《今日中国》杂志为例郭春莹;40-44
三亚英语语言环境建设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王伟;任丹;45-49
萨热拉村塔吉克族语言使用情况调查侯晶茹;50-54
传媒文化
试论后疫情时代的影视“云”传播发展之路——以美国奈飞公司为例李宛婷;苗新萍;55-58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热词“躺平”及其英译研究任丹;59-62
网络用语“XX子”的应用研究胡珂;63-66
IP导向下网络文学与青年亚文化互动关系研究程杰;67-70
传统文化在广告设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霍楷;林梦娇;71-76
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与对策研究张萌;77-80
历史文化
校企合作下传统医药文化遗产的传承——以江西省“建昌帮”炮制技艺及文化为例罗玲英;吴剑;81-84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策略初探——基于常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的记录姚梦芊;范怡倩;项张彦;芮玉洁;施易汶;85-88
沧州特色地名文化探析马英新;吴健彬;邝星辰;89-92
清代民国时期四川民间医者群像探究——基于地方志的记载刁溯;93-96
文化自信视角下河北特色地名文化研究——以地形命名的地名为例张洋洋;马英新;97-100
中华传统师道的君子人格特质及其对当代的启示田晓庆;101-104
文化产业
文旅融合视角下的“红色名城”品牌塑造康艺佳;105-109
基于品牌形象推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和发展陈旺;郭晶;110-113
基于科技融合的文旅产业发展策略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王齐玥;114-119
少儿图书馆分级阅读管理思路分析郭趁心;120-123
面向游客的景区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创新研究赵一筱;124-128
基于三星堆文化的烟斗文创产品设计研究李思瑶;徐景涛;刘咏;曾德光;曾代龙;129-132
文化与教育
金融科技本科专业跨学科教育的创新思路探索李平;黄萍;133-136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数据可视化技术线上教学实践曹蕊;田雪;137-140
基于综合素养培养的高职就业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探究陶良友;141-144
基于语言能力提升大学物理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王琳;145-148
多元文化视角下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郭俊峰;149-152
海南地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探索——以2021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为例陈跃娟;153-156
文化交流
文化遗产外宣中的政治话语翻译和国际传播策略探究——以南粤古驿道为例欧阳悦;157-162
试论日本古学派“孟子像”的学术分歧——以孟子“王道论”为例黄嗦咪;163-165+178
“一带一路”背景下职业教育参与共建广西民族体育文化与东盟推广的评价分析廖琛;农丽颖;166-170+174
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对策研究何川;171-174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汉语国际交流研究吴焱;175-178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交流与推广研究陈志刚;179-182
文化论苑
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来源及其特征许晓蒙;杨开拓;183-186
文化资本和社会流动:底层文化资本的研究趋势与进展张佳星;187-19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构建研究张海蒙;191-194
红色文化遗产的“三进入”研究——以大别山地区红色文化遗产为例彭淑淑;195-198